文 / 蕭子瑜 寫作指導 / 亮語文創作坊
【熟悉.陌生】
占地寬廣的重建院由藍與白堆疊而成的外牆,一改我對社福機構單調乏味的刻板印象,顯得格外美麗大方。
墨鏡下的臉龐洋溢著自信的光彩,以白手杖為開路先鋒——他們一步步探索著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。在這裡,我看見了,黑暗中的堅強笑容。
【一甲子的守候】
1951年,在海外盲人基金會的資助、孫理蓮牧師娘的努力,及許多地方熱心人士的鼎力相助下,台灣盲人重建院於新北市新莊一角誕生了。
「這裡的視障者大多是後天失明,六成是65歲以上的老人家;家人只能將他們的生活空間侷限在小小的家中……」院長的語氣中透著無限感懷。
「讓視障者生活如常!」在這樣的信念下,重建院開辦了許多課程,如生活重建、職業重建、視障社區大學以及社區關懷活動等,協助盲人能學會獨立生活。
全台歷史悠久之一的基金會,已走過了一甲子,而無償的守候與陪伴,不會停歇。
【默默付出的天使】
「擁有了又失去」,是每位中途失明者所經歷過最深沉的絕望;而盡可能打造一個無障礙的友善環境,便是盲人重建院所致力追求的──對比色、擴視機、飲水機及樓梯轉角的點字提醒……全是盲人重建院藏在細節中,無比的用心。
重見光明,已是一種不可能的奢求;那麼,「讓生活不再只有黑暗」就是視障者最簡單的願望。
【黑暗中啟程】
「這座雙S型、表面起伏不一的矮牆是什麼?」「它叫『萬里長城』」喔!」社工神秘說道。
望著正小心翼翼地走在上頭的視障朋友,我懂了:這也是協助視障者重建生活的一部份,目的是模擬騎樓起伏不平的地面,讓視障者練習、習慣,學會在黑暗中,緩緩啟程。
【起步中的夢想】
不跟視障者收任何一毛錢,是盲人重建院堅持的原則。
「我們會教他們做些手工藝,例如串珠、陶藝、手工皂等等;目前則主打舒壓小棧的『按摩』來募集資金,重拾視障者的自信。」社工娓娓道來對未來的展望,而舒壓小棧,就是起步中的夢想。
起步、萌芽,這裡還在等待雨水澆灌,等待茁壯。
【盲≠全盲】
「很多視障媽媽的切菜速度比我還快呢!」社工笑道:「她們在失明前多是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,在接受了生活重建後,大部分自理能力便能恢復,也重拾了信心。」原來,失去視覺後,擁有的其實還很多。
重建,重建的不只是生活能力,更是一顆顆曾破碎的心。
盼,我們的視障朋友,都能勇敢地走出黑暗,創造未來。